2008年8月8日,全世界都被这场盛典倾倒了。中国山水意境中的昆曲经典《春江花月夜》,婉转而缥缈。昆曲,中国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戏曲,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,起源于江苏昆山。
人们同样无法忘怀这个场景,磅礴而豪迈,他们所使用的乐器叫做“缶”,至今已经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。
中国最早的乐器缶,出土于江苏无锡。
这里,是出土乐器缶的无锡东郊的鸿山吴越贵族墓。2007年,在考古挖掘的遗址上建起了一座高规格的现代化博物馆。当年伴随缶的发现,还出土了全套的战国早期礼乐仪仗和乐器,根据实物和相关的记载,专家模拟重现了那时上流社会的乐舞场景。
苏州市吴江县的芦墟镇,正在举办一次面向村民的宣卷演出。宣卷,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说唱形式,除了曲高和寡的昆曲、丝竹等高端音乐艺术形式之外,这类通俗上口的民间音乐艺术在吴地同样大行其道。早在泰伯奔吴之前,这里的原住民就以民歌的形式记述历史,崇拜神灵,后来这些民歌历经流传演变,被称为吴歌。吴歌,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吴地的音乐发展。
在整个中国的版图上,吴地只占据了东部一隅。然而,这片文化昌明、气息优雅的水乡同时也是中国音乐艺术的伊甸园。迄今为止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认定的人类非物质和口头文化遗产中,与中国有关的有四项:昆曲,古琴,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,蒙古族长调。其中,昆曲发源于吴地,同时,吴地又和成都平原一起同为古琴艺术的重地。
昆曲,评弹,锡剧,苏剧,沪剧,吴歌,宣卷,道乐,丝竹……在中国,只有这样的一个地区,这么密集的拥有如此众多、高质量且影响深远的音乐艺术门类。
2008年,在中国文化界同样发生了一个新闻,白先勇先生改编的昆曲——青春版《牡丹亭》在全球巡回演出。《牡丹亭》再次风靡天下。
整整410年前,当江西临川人汤显祖的这部与梦有关的经典问世之时,社会上曾经掀起过更大的轰动,当时的人们在笔记中这样写道:“牡丹亭一出,家户传诵,几令西厢减价。”
410年前,在亚欧大陆那头的海岛上,另一个伟大的剧作家威廉·莎士比亚也在构思一个跨越人间和灵魂世界,关于仇恨、死亡和背叛的故事,那就是伟大的悲剧《哈姆雷特》。人们不会忘记,在16世纪的末尾,当启蒙的晨光划过中古夜空的时候,亚欧大陆两端两个同样伟大的生命,一起刻画着尘世的生死、爱恨,那是人类文明史上多么奇妙和绚烂的年代。
从戏剧文学和思想深度的角度来看,两部经典应该说在伯仲之间,不过,低吟浅唱的昆曲《牡丹亭》在艺术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上更胜一筹。然而,在此后的400多年里,两部作品却遭遇了不同的命运。
2004年,是莎翁诞辰440周年。这一年,全世界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。波兰、英国、美国当年分别重拍了电影《哈姆雷特》,有人统计,莎翁的《哈姆雷特》是全球演出次数、改编影视剧次数最多的话剧。也就是在这一年,青春版《牡丹亭》首演的轰动在东方古国引发了抢救昆曲的呼声,600年的艺术,到21世纪伊始,气息已经衰微到需要抢救了。
抢救传统文化,令人扼腕叹息,也让人额手称庆。在今天的吴地,保护、传承那些日渐衰微的传统音乐艺术,已经成为各地共同的文化工程。